[摘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是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進程的一份綱領性文獻。深入學習領會和全面貫徹落實這次全會精神,必將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進而深度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偉業(yè)。
緒論:從“事業(yè)發(fā)展的核心和關鍵”看重大意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在全會閉幕后召開的新聞發(fā)布會明確指出:“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全會主題,抓住了事業(yè)發(fā)展的核心和關鍵,意義十分重大?!盵1]這次會議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核心和關鍵問題。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立足新的歷史起點,科學謀劃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央全會。
這次全會通過的《決定》及其包含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是中國共產黨人錨定“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P18)這一中心任務、以全面深化改革作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基本動力的重大舉措,無疑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進一步從全面深化改革切入,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的行動指南,必定在理論和實踐雙重層面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和歷史性影響。
學術界已分別從政治、歷史、理論、實踐等多重角度闡釋過這次全會的重大意義。筆者認為,深入理解這次全會的主題及其重大意義,必須原原本本研讀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論述以及會議公報和《決定》內容。習近平指出,在主持全會文件起草過程中,“大家一致認為,黨中央決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彰顯了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強決心和強烈使命擔當,是對新時代新征程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3]
這一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也蘊含在全會通過的《決定》中。《決定》共15個部分、60條,習近平在對《決定》稿作說明時,劃分了《決定》的“三大板塊”,第一部分為第一板塊,是“總論”;第二至第十四部分為第二板塊,是“分論”,主要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等方面部署改革;第十五部分為第三板塊,主要講黨對改革的領導及其相關內容。
在《決定》第一板塊即“總論”中,明確闡述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在講到重大意義時,《決定》第一條從四個方面指出了改革開放以來召開的幾個三中全會的劃時代意義和開新篇、開新局作用:一是,明確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yè)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1]——這就對改革開放的歷史作用做了明確定位;二是,明確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tǒng)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開創(chuàng)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1]——這就深刻揭示了改革開放以來這兩次重要的黨的三中全會的劃時代意義;三是,明確指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以偉大的歷史主動、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敢于突進深水區(qū),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tǒng)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tǒng)性重塑、整體性重構,總體完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任務,實現到黨成立一百周年時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取得明顯成效的目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1]——這就講清楚了新時代改革的基本特征;四是,明確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的關鍵時期”,并斷言“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1]
《決定》中的這些深刻論述,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開辟事業(yè)廣闊前景等角度,從全局和戰(zhàn)略高度深刻揭示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意義及其深刻內涵。這些內容作為“總論”的第一條,是管總的,也是我們深入理解三中全會精神和讀懂三中全會《決定》的切入點或總引領。以此作為認識的出發(fā)點,對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意義及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大體可以從以下四個角度來理解:一是里程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譜寫了里程碑意義的新篇章;二是繼續(xù)“涉深水”,在充分認識到我們以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同時,還必須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zhàn);三是繼續(xù)“啃骨頭”,當前國內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中還有許多難啃的“硬骨頭”,必須敢于碰硬;四是強化破困局,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zhàn),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一、里程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導繼續(xù)譜寫新時代的新篇章
這次全會全面貫徹了黨的二十大精神,把黨的二十大確定的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的主要目標任務,特別是把“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的目標任務和總體思路集成化、具體化,把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在一系列重點領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的要求進一步系統(tǒng)化、完善化。同時也進一步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同性改革思路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思考和實踐經驗,更加注重系統(tǒng)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從而把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有關改革的理論和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次全會無疑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三中全會。
既然是里程碑,就必定開創(chuàng)了新局面和譜寫了新篇章。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堅定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錨定“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P178)的改革總目標,以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堅定步伐,不斷開創(chuàng)新局面、譜寫新篇章。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xù)篇,也是新征程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無論“續(xù)篇”還是“新篇”,都形象地反映出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地不斷推進深化改革的決策過程和實踐進程。
我們可以從歷史的縱深來深入觀察有關改革開放以來的系列“劃時代”篇章。在以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著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向前發(fā)展、特別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上,從黨和國家改革的歷史進程上看,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有幾個重要的時代性節(jié)點。
首先,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一個以“改革開放”為時代標志的歷史時期和一個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事業(yè)主題的偉大事業(yè),就是從這時候開啟的。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現代化建設事業(yè),始終以改革開放的姿態(tài)不斷前進。這一歷史進程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中國共產黨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偉業(yè),用的關鍵一招,就是改革開放。
其次,2013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專門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問題并作出重大決定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確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戰(zhàn)略重點、優(yōu)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具有劃時代意義,進一步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tǒng)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tǒng)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開創(chuàng)了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新局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實踐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譜寫了這種劃時代篇章。
第三,2024年7月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必定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在黨的二十大提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P18)這一中心任務后,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主題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又一次開啟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歷史進程。毫無疑問,它將譜寫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共產黨人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章,這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實踐成果的總結,是“續(xù)篇”;又描繪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的總目標和戰(zhàn)略重點及新圖景,是“新篇”。這個“新篇”,肯定具有里程碑意義。
從歷史和未來雙重角度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這個“新篇”,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進程的延續(xù)和拓展,更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戰(zhàn)略部署的深化,是以強烈的問題意識和使命擔當回應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指出的“重點領域改革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這一問題而提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這次全會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特別是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的總部署、總動員,必將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yè)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二、繼續(xù)“涉深水”:進一步認清我們面對的風險挑戰(zhàn)
常懷遠慮、居安思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特質和思想品格。在充分認識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意義,充分肯定我們以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前提下,還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zhàn)。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對《決定》作說明時,特別提到了“這是應對重大風險挑戰(zhàn)、推動黨和國家事業(yè)行穩(wěn)致遠的迫切需要”[3]的問題。他明確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全新的事業(yè),前進道路上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和風險挑戰(zhàn)。特別是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fā),全球性問題加劇,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不斷升級,我國發(fā)展進入戰(zhàn)略機遇和風險挑戰(zhàn)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录S時可能發(fā)生。”[3]
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系統(tǒng)性改革舉措針對的突出問題和“難啃的硬骨頭”看,我們當前所面臨的國內矛盾、改革任務以及國際環(huán)境,都與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
1. 國內矛盾和改革任務更加艱巨復雜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一開始就清醒地指出,我們“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并明確提出,“要統(tǒng)籌好發(fā)展和安全”,“防范化解”國內“重點領域風險”,“有效應對外部風險挑戰(zhàn)”。這次全會通過的《決定》中也特別強調“應對重大風險挑戰(zhàn)”的問題,并就建立各領域各方面的“風險防控機制”“風險分散機制”“風險管控體系”等,提出明確要求。
應該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歷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一直在與各種風險挑戰(zhàn)作斗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對新的風險挑戰(zhàn)。當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形勢更加紛繁復雜,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加速演進,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同時,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日益增長,也推動我們必須迎難而上、艱苦奮斗,持續(xù)不斷地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進。
那么,我們面對的風險挑戰(zhàn)主要來自哪里?從總體上說,我們主要面臨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tài)以及自然界等各方面的風險挑戰(zhàn)。這一點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已清楚地說明。報告指出,我們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tài)、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zhàn)考驗”。[2](P5)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我們還會遇到一些現代化建設領域的特殊性重大風險挑戰(zhàn)。比如,我們說“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在邁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超大規(guī)模的人口,既能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和超大規(guī)模市場,也帶來一系列難題和挑戰(zhàn)。中國光是解決十四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就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還有這么多人的就業(yè)、分配、教育、醫(yī)療、住房、養(yǎng)老、托幼等問題,哪一項解決起來都不容易,哪一項涉及的人群都是天文數字。中國解決好了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問題,就是對世界和人類的巨大貢獻。
再比如,我們說“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走共同富裕道路,首先就會面臨財富分配方面的風險和挑戰(zhàn)。財富的創(chuàng)造和分配是各國都面對的重大問題,一旦分配不合理,就會出現風險挑戰(zhàn)。習近平指出:“過去我們是低收入水平下的平均主義,改革開放后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同時收入差距也逐步拉大,一些財富不當聚集給經濟社會健康運行帶來了風險挑戰(zhàn)?!盵4](P574)如果那樣,就背離了走向共同富裕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上面講的這些風險挑戰(zhàn),恰恰說明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與以往所提的全面深化改革有著很大的不同。這在《決定》中用“三個更加注重”反映了出來:“更加注重系統(tǒng)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盵1]就是說,這種不同在于進一步提出了增強改革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同性的要求,進一步明確了要著重突破的重點難點,進一步提出了扎實推進改革和取得實實在在效果的要求。
隨著我國改革進一步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風險挑戰(zhàn)也顯現復雜多變的態(tài)勢,零敲碎打式的調整和碎片化的修補解決不了關鍵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面臨的困境,必須要有一個更具系統(tǒng)化、全面化的總體設計,并據此實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如習近平指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統(tǒng)籌推進各領域改革,就需要有管總的目標,也要回答推進各領域改革最終是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樣的整體結果這個問題?!盵5](P58)從這個意義讓說,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是為了進一步全面應對風險挑戰(zhàn),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行穩(wěn)致遠。
2. 中國面臨的國際不確定性不穩(wěn)定性因素陡增
學習領會和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還要緊密結合當前我們面臨的國際形勢來深化認識。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深度展開和快速發(fā)展,中國面臨的國際形勢也更加嚴峻復雜,不確定、不穩(wěn)定、不安全因素陡增。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面臨來自國際上的風險挑戰(zhàn)也越來越多。
比如,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依存度越來越高,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大。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進入了戰(zhàn)略機遇和風險挑戰(zhàn)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笔录S時可能發(fā)生。黨中央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僅是針對我們面臨的國內矛盾和突出問題,也是應對我們面臨的國際復雜矛盾和突出問題。因此,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特別強調要“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并專門用一個部分對“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作出規(guī)定,明確指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guī)模市場優(yōu)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盵1]《決定》在每一個板塊都提出了相關的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大舉措。
又比如,我們說“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代化”。走和平發(fā)展道路,就要有安全環(huán)境做保障。安全是發(fā)展的前提,發(fā)展是安全的保障。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地區(qū)沖突越演越烈,少數國家從政客到精英、從文化界到企業(yè)界、從民間到軍事人員,顯現一種違背歷史潮流的逆流、暗流,非理性屢見不鮮,不安全、不確定因素陡增,與世界人民求和平求發(fā)展的愿望背道而馳;國際安全形勢的變化,也使我國發(fā)展與安全形勢進入風險易發(fā)期,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因此,《決定》專門用一個部分對“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作出規(guī)定,明確提出:“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強化國家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完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戰(zhàn)略體系、政策體系、風險監(jiān)測預警體系,完善重點領域安全保障體系和重要專項協調指揮體系。構建聯動高效的國家安全防護體系,推進國家安全科技賦能?!盵1]《決定》還在“建立產業(yè)鏈供應鏈安全風險評估和應對機制”“構建科技安全風險監(jiān)測預警和應對體系”“筑牢有效防控系統(tǒng)性風險的金融穩(wěn)定保障體系”“強化開放條件下金融安全機制”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
再比如,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出于自身目的,對中國實施全方位遏制、打壓和圍堵,極盡曲解、抹黑、誣蔑中國之能事。少數國家為了一己私利,對中國不惜搞“脫鉤斷鏈”、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等一系列小動作,逆全球化思潮不斷抬頭。歸結到一點,就是試圖阻礙或遲滯中國的發(fā)展。必須看到,當代中國的前途命運已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當代世界各國的命運,也都與世界的共同發(fā)展聯系在一起。任何國家關起門來搞建設或搞“小院高墻”都是短視的,也是絕對行不通的;任何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做法都會被歷史所淘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是任何逆流都阻攔不了的。為此,《決定》在結尾部分進一步明確,要“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落實全球發(fā)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要“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營造良好外部環(huán)境”。[1]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中,中國始終面臨嚴峻復雜的外部環(huán)境。這些外部環(huán)境的復雜變化和不確定性特征,既給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當然,也帶來了難得的動力和機遇。黨中央決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以風險挑戰(zhàn)為問題導向的,也必定會在應對風險挑戰(zhàn)中不斷深化。無論遇到什么樣的風險挑戰(zhàn),中國對內深化改革和對外擴大開放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定力始終如一。越是面對逆流風浪,我們越要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加大與世界各國交流互鑒的力度,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目標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繼續(xù)“啃骨頭”: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困局
看待和對待風險挑戰(zhàn)的態(tài)度,決定我們破局解困的思路。上面說到的一系列風險挑戰(zhàn),既給我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局面,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國內改革的難度甚至有可能轉化為國內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中難啃的“硬骨頭”,但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高質量發(fā)展的戰(zhàn)略機遇和進一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發(fā)展動力。如何破局?有效應對這些風險挑戰(zhàn),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zhàn)略主動,需要我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zhàn),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1. 以不斷深化改革的方法育新機、開新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就是緊扣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來解題的。解題的方向,就是進一步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點領域和主攻方向,包括: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體制機制,構建支持全面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體制機制,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深化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持續(xù)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提高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等等。
每個重點領域和主攻方向中都有需要進一步解決的突出矛盾,比如: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關鍵是要更好地激發(fā)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chuàng)新活力;在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體制機制方面,重點是要以新發(fā)展理念為引領,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構建支持全面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方面,根本是要讓教育、科技、人才真正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zhàn)略性支撐。又比如:在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方面,要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方面,必須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并加大改革力度;在提高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方面,必須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通過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真正調動起全黨抓改革促發(fā)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并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一步向縱深發(fā)展;等等。
這些重點領域和主攻方向,也包含著我們要啃的“硬骨頭”。這些“硬骨頭”,就反映了實踐提出的重大課題和人民群眾反映的強烈問題,反映出人民群眾的呼聲和期待。正如《決定》中指出的:“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盵1]
從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看,我們黨領導人民一路走來都面臨困局,也都是通過不斷深化改革的辦法來不斷破難題開新局的。我們從改革開放以來歷屆三中全會都聚焦改革主題這一線索,就可以清晰地看出這一點。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作出把全黨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的偉大決策,進一步提出“把我國建成現代化的偉大社會主義強國”的奮斗目標,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充分激發(fā)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蓬蓬勃勃地發(fā)展起來”,[6](P155)由此拉開了改革開放大幕,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邁出追趕時代的歷史步伐。
從那以后,黨的歷屆三中全會都聚焦改革主題,研究討論深化改革的重大問題,推出一個個事關全局的重大決策,“三中全會”也由此被賦予了包含“重大改革主題”的特殊內涵。
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1984年10月),聚焦經濟體制改革問題,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這個決定闡明了加快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規(guī)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質、任務和各項基本方針政策。
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1988年9月),聚焦治理整頓、深化改革問題,原則通過了《關于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等文件。提出把改革和建設的重點突出地放到治理經濟環(huán)境和整頓經濟秩序上來。會議要求,在多方面的綜合改革中,應當特別注重深化企業(yè)改革,尤其是大中型國有企業(yè)的改革。在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中,要特別強調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和黨的紀律,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1993年10月),聚焦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問題,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把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基本原則系統(tǒng)化、具體化,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強調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項開創(chuàng)性的偉大事業(yè)。全會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1998年10月),聚焦農村改革問題,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農業(yè)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進入新世紀后的頭十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斗目標,強調必須長期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tǒng)分結合的經營制度,以勞動所得為主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會議要求“推進農村小康建設,加大扶貧攻堅力度”。[7](P570)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2003年10月),聚焦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問題,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強調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加快的國際環(huán)境,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要通過加快推進改革,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2008年10月),聚焦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問題,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fā)展的基本目標任務,包括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城鄉(xiāng)經濟社會發(fā)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等等。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2013年11月),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問題,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同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繼20年前我們黨在十四屆三中全會上提出“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8](P554)后,進一步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2018年2月),聚焦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問題。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全會提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保障。還提出:統(tǒng)籌黨政軍群機構改革,是加強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實現機構職能優(yōu)化協同高效的必然要求;治理好我們這樣的大國,要理順中央和地方職責關系,更好發(fā)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進一步強調要“增強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同性”。[9](P274)
這次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則進一步聚焦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這次全會延續(xù)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以深化改革應對挑戰(zhàn)、開創(chuàng)新局的傳統(tǒng),緊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明確改革所聚焦的重點領域和主攻方向。毫無疑問,這是又一次譜新篇、開新局的“三中全會”。
以不斷深化改革作為黨的三中全會的主要議題,這既是我們黨解題破局的堅定意志和睿智決策的反映,也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形成的黨的一種傳統(tǒng)和破解實踐難題的重要方法。這個傳統(tǒng)和破題方法,既反映了實踐探索的客觀要求,也反映了黨的決定、決策和施政方針的內在要求。正如習近平指出的:“改革開放以來,歷屆三中全會研究什么議題、作出什么決定、采取什么舉措、釋放什么信號,是人們判斷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施政方針和工作重點的重要依據。”[2](P157)
在黨的歷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重要決定、重大決策的推動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突飛猛進地發(fā)展,中國式現代化也在穩(wěn)步推進。由此,改革開放也成為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
2. 破局的“關鍵一招”也是“持久一招”
從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及其產生的實踐推動作用可以看出,正因為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定不移地以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并不斷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瓣P鍵一招”,就是我們的“破局之招”。
早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就在提出并闡述“關鍵一招”問題時,就從“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2](P158)意義上作過明確解讀,他指出:“正是從歷史經驗和現實需要的高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反復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實踐發(fā)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著力解決我國發(fā)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fā)展”。[2](P158)這就深刻指出了“關鍵一招”的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方面,我們在決定中國命運和實現偉大目標上堅持使用這個“關鍵一招”,以此破解我們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發(fā)展難題;另一方面,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在充分利用這個“關鍵一招”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實踐發(fā)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只有不斷突破、不斷前進才是我們的出路,因此,“關鍵一招”也是“持久一招”,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從“關鍵一招”和“持久一招”這兩個方面來全面深刻體會我們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功經驗,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通過改革開放來著力解決中國發(fā)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fā)展,這就是我們成功的秘訣和取勝的法寶。由此,我們也才能進一步全面理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有關“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深刻內涵,從而全面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和《決定》部署,把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推向縱深,推動破解那些深層次的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解決那些影響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突出問題。運用好這個“關鍵一招”和“持久一招”,必將在繼續(xù)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發(fā)揮巨大的推動作用,也必將把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大大推向前進。
結語:以釘釘子精神抓落實——務求實效
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特別是把《決定》涉及的300多項改革舉措真正落地,關鍵在于抓落實,取得實效。抓好落實,關鍵要把握好三個根本點:第一,要把學習貫徹這次全會精神同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結合和貫通起來,以科學的指導思想特別是其中包含的世界觀、方法論來推動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第二,要加強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過程的領導,這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的根本保證;第三,要以釘釘子精神抓好各項改革任務的落實,抓落實就要防止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特別是要務求實效。有關抓落實和求實效,需要我們從國內和國際兩個視角發(fā)力。
1. 從國內視角發(fā)力,關鍵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的最后一條,著重提出了“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1]的問題,并特別強調“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1]這一條緊緊呼應了《決定》“總論”一開始就講的“三個更加注重”,落腳在“更加注重講求實效”。
講求實效,就必須求真務實,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我們黨在領導人民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歷史進程中,歷來主張“說真話、鼓真勁、做實事、收實效”,強調要在“務求實效上下功夫”。在這里我們提倡的“釘釘子精神”,其本質內涵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扎實推進改革的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僅進一步弘揚了我們黨求真務實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而且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堅韌和執(zhí)著,持續(xù)推動建立了一系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良性互動機制,目的就是要真正打通思想認識、體制結構和運行機制上的堵點。只有求真、務實、深釘,才能真正取得改革實效。
講求實效,就必須解決問題,要把認識過程中的問題導向轉化為實際工作中的效果導向。注重實效,從根本上說就是要真正解決現實問題。我們說的問題導向,強調的最終目的是要取得解決問題的實際效果。習近平深刻指出:“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梢哉f,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盵2](P161)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我們通過改革已經建立的制度也需要不斷完善并隨著實踐不斷發(fā)展。過去我們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中的一系列問題,但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新出現的問題仍然需要通過改革的辦法來進一步解決。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把認識過程中的問題導向,隨時轉化為實際工作中的效果導向,隨時回答和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問題只是我們開展工作的出發(fā)點,實效才是我們做好工作的落腳點。
講求實效,就必須提升人民群眾的滿意度,真正讓老百姓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實績實效的最終檢驗標準,就是人民群眾的滿意度。而人民群眾對改革的效果滿意不滿意、贊同不贊同,關鍵是看是否實實在在地解決了他們急難愁盼的問題。只有改革真正順應人民期待、惠及人民群眾,讓人民群眾在改革實踐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實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這樣的改革才更有實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也就是老百姓時時關心和期盼的問題,這樣的改革才有真正的實效。這次全會通過的《決定》強調更加注重改革實效,就突出地反映在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上,所有改革舉措都貫徹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體現了以人民為主體的改革立場。這樣的改革思路和導向,有利于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作為改革參與者、推動者、建設者的作用,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凝聚起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洪流。
概而言之,“講求實效”從國內視角出發(fā),就是要寫好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這三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文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2. 從國際視角發(fā)力,就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來都不是自己關起門來搞的,更不是只從自身利益出發(fā)考慮問題的。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我們更加強調致力于促進人類共同進步,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更好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中國毫無疑問首先要堅定地捍衛(wèi)自身發(fā)展權利,但同時也堅定地與各方共享發(fā)展紅利,致力于擴大同各國利益的匯合點。因此,中國始終堅定地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中國式現代化的發(fā)展方向不僅要實現自身發(fā)展,而且要促進世界共同繁榮,最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新時代中國強調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特別強調的是團結奮斗。我們需要團結的不僅僅是國內的力量,還需要團結國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廣聚天下英才,把支持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對或敵視我們的人搞得少少的。我們黨在帶領人民團結奮斗的一百多年艱難而光輝的歷程中,越是面臨國內外敵對勢力圍堵、打壓,就越是注重團結海內外各界人士,形成廣泛的國際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磅礴力量,共同推進人類進步事業(yè)。在歷史上,我們黨團結和爭取的許多國際人士,也曾經對中國及中國共產黨沒有多少認識或者充滿了誤會,甚至被誣蔑、謠言所左右過。但他們中的許多人,一旦走進中國、走近中國共產黨的隊伍,通過親身感受和深入交流,全面了解到這支隊伍及其領導的事業(yè)發(fā)展壯大的歷程后,就完全改變了他們對中國共產黨的認知、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從事的事業(yè)的認識,以至對中國發(fā)展的前途命運作出符合客觀實際的判斷。這些人,后來自覺地成為中國共產黨故事、中國故事的寫作者、講述者、傳播人、推廣人。他們中的許多人還成為主動幫助我們突破困局的關鍵人物。
總之,團結國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人士,甚至不放棄那些反對過我們的人士,調動起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就一定能夠形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推動中華民族復興的巨大能量。有了這樣的磅礴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在全體人民和國際友人的共同努力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定能夠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努力一定會前景光明。
注釋:
[1]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1).
[2]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 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2024-07-22(1).
[4]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5] 習近平.論堅持人民當家作主[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6]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作者:楊明偉,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對外合作交流局研究員。
來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4年第10期